一、背景
——“十一五”期間,殘疾人事業信息化作為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的戰略舉措,已經融入各項業務管理工作,成為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人口基礎數據庫建設采集1800萬殘疾人基礎信息,開展與公安、地稅、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政府相關部門和地方的數據交換與共享試點。各級殘聯開通近1300個網站,在政務公開、信息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統計制度管理和統計臺賬建設,實現相關數據與殘疾人人口基礎數據庫的身份驗證和數據共享。積極開展信息無障礙標準、技術、產品的研發推廣和服務示范。
——在我國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殘疾人事業信息化總體條件還比較薄弱,離支撐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還有較大差距,針對殘疾人的信息化服務和信息無障礙水平還比較匱乏,宏觀決策還缺乏有力的信息化系統的支持。
為進一步做好殘疾人事業信息化、統計工作,依據《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制定本方案。
二、任務目標
(一)信息化
——依托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建設中國殘聯和省級殘聯兩級動態、實時的數據采集、交換和管理平臺。
——建設殘疾人人口綜合數據管理系統,為殘疾人、相關政府部門和殘聯業務工作提供服務,實現與國家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管理信息平臺數據交換和資源共享。
——加強殘聯系統政務網站管理與服務,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加快中國殘疾人服務網建設,提高面向殘疾人的服務能力。
——加強信息無障礙建設,推進信息無障礙技術應用,改善殘疾人均等獲取信息的社會環境。
——繼續完善基層殘疾人事業信息化工作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
(二)統計、監測
——根據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健全和完善統計指標。制訂殘疾人事業統計數據標準。
——加強統計能力建設,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推進統計信息化建設,提升殘疾人事業統計工作水平。
——做好殘疾人狀況年度監測,穩定工作隊伍,落實保障條件,加強數據分析與應用。
三、主要措施
(一)信息化
1.完成省級殘聯數據中心建設
——依托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完成省級殘聯數據中心建設,實行省級數據資源集中管理,并與中國殘聯數據中心互聯共享。
——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審查機制,提高網絡和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
——完善信息化運維保障體系,為基層殘聯業務提供信息化支撐。
2.建設殘疾人人口綜合數據管理系統
——建設覆蓋全國的殘疾人人口綜合數據管理系統,逐步形成中央、省兩級分布的殘疾人數據資源中心。
——充分發揮各級殘聯、涉殘組織作用,針對殘聯主要業務工作和殘疾人需求,重點收集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扶貧、社會保障、殘疾人證管理等方面的綜合信息。
3.建立殘疾人人口綜合數據交換共享機制
以國家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服務體系為契機,積極納入人口信息共享工程,建立與公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衛生、扶貧等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開展殘疾人人口綜合數據與就業、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扶貧等相關業務的信息共享交換,為殘疾人享受國家優惠政策以及政府宏觀決策提供支持。
4.繼續加強政務網站建設
——加大殘聯網站政務信息公開力度,推進殘聯政務信息服務向基層延伸。不斷完善網站管理和安全防護措施,健全網站評估體系和工作制度。
——利用統一搭建的殘疾人事業信息資源管理系統,開展地方信息資源庫建設試點工作,逐步實現涉殘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共享。
——省級殘聯和有條件的市縣殘聯要積極推進網站信息無障礙服務,方便殘疾人獲取信息。
5.加快中國殘疾人服務網建設
——深入分析挖掘殘疾人需求,積極引進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吸引和匯集殘疾人相關資源,拓展網上服務形式和范圍,以持證殘疾人為主要服務對象,建設中國殘疾人服務網,開展創業扶助、遠程教育、就業服務、愛心捐助、康復資訊、輔助器具等個性化網上服務。
——繼續推進圖書和聲像數字資源的無障礙化,加強網上盲人數字圖書館和殘疾人數字圖書館的共建。
6.提高面向殘疾人的信息無障礙服務能力
——各級殘聯要將信息交流無障礙納入信息化建設規劃,積極推動政府和公共服務部門網站無障礙技術應用示范。
——以信息無障礙標準規范為基礎,配合相關部門,研究面向視障和聽障人群為主的無障礙關鍵技術,推進互聯網和手機、電腦等信息無障礙實用技術產品的研發、應用,改善殘疾人公平獲取信息環境。
7.建立信息化和信息無障礙標準規范體系
——以國家和行業信息化建設標準為指導,完善殘疾人事業信息化標準體系,統籌規劃殘聯系統信息化工作。
——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國信息無障礙發展現狀的信息無障礙標準規范體系和評估機制。
8.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省級殘聯信息化組織機構建設。
——按照《全國殘聯系統信息化、統計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要求,加大基層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完成基層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技術培訓。
——充分發揮中國殘疾人信息和無障礙技術研究中心人才培養基地作用,加強殘聯系統信息化和無障礙技術中高端人才培養。
——利用中國殘聯遠程教育平臺為基層業務人員提供計算機能力和業務應用普及培訓。
(二)統計、監測
1.制定統計指標和標準,提高統計的科學性、適用性
——圍繞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優化指標結構,合理控制統計指標數量,按照易于獲得、便于理解和抗干擾性強的原則,科學設置統計指標。
——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在其涉及殘疾人的工作統計中逐步設立殘疾人相關基礎指標,推進殘疾人事業相關統計指標納入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統計指標體系,逐步建立與涉殘相關部門的數據交換和共享。
——研究建立統一規范的殘疾人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數據標準應用管理規范。協調解決相關單位、各業務部門、區域之間殘疾人統計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2.加強統計基礎建設,提高統計工作效能和數據質量
——強化基層統計基礎,建立健全基層電子化業務臺帳及統計臺賬,改善基層統計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確保統計源頭數據質量,把臺賬作為業務工作和統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促進基層統計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提高殘疾人統計數據整體質量。在基層統計臺帳的基礎上適時開展統計報表季報制度,提高殘疾人統計數據的時效性和對業務工作管理的輔助支持作用。
——推行統計信息化建設和網絡化管理應用。建立健全一套涵蓋統計報表、統計臺賬、數據發布等內容的殘疾人事業統計系統,實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業務和統計工作的有效管理。
3.加強統計集中統一管理
——強化統計工作的統一性,完善殘疾人統計工作制度。加強統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管理,建立集中采集、統一處理的統計報表制度體系。嚴格執行國家和殘聯系統統一的統計標準、指標體系、統計方法和統計工作規程。
——規范統計數據的發布和使用管理,確保統計數據的統一性和權威性。加強對各類統計數據資源的綜合分析。
4.推進統計隊伍建設和發展
各級殘聯要合理設置統計崗位,完善統計隊伍培養和管理的長效機制,加強統計隊伍的業務素質和能力建設,激勵人才發展,穩定統計隊伍。
5.做好殘疾人狀況監測工作
科學制定殘疾人狀況監測工作方案,加強領導和組織實施,穩定工作隊伍,落實保障條件。各地要嚴格執行全國殘疾人狀況監測方案,確保監測質量。加強對監測點的現場檢查與指導。強化對監測數據的分析與應用,通過進一步分析預測殘疾人狀況變化與發展趨勢,評估政策實施成效。
四、檢查總結
(一)各地須根據本實施方案,結合實際制定具體計劃,明確實施步驟和措施。
(二)各省殘聯要根據統一規劃,協同建設的原則,配合各項業務,扎實推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做好年度檢查與評估。
(三)按照中國殘疾人事業各項統計報表的總體要求,上報統計數據。
|